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信息通信专业委员会综合布线工作组
1  管理系统要求
    对设备间、电信间、进线间和工作区的配线设备、缆线、信息点等设施应按一定的模式进行标识和记录,宜符合下列规定:
    (1)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宜采用计算机进行文档记录与保存,简单且规模较小的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可按图纸资料等纸质文档进行管理,并做到记录准确、及时更新、便于查阅;文档资料应使用中文。
    (2)综合布线的每根电缆、光缆、配线设备、端接点、接地装置、敷设管线等组成部分均应给定唯一的标识符,并设置标签。标识符应采用相同数量的字母和数字等标明。
    (3)缆线两端都应该标识,两端标识应该相同。
    (4)设备间、电信间、进线间的配线设备宜采用统一的色标区别各类业务与用途的配线区。
    (5)所有标签应保持清晰、完整,并满足使用环境要求。
    综合布线系统相关设施的工作状态信息应包括:设备和缆线的用途、使用部门、组成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传输信息速率、终端设备配置状况、占用器件编号、色标、链路与信道的功能和各项主要指标参数及完好状况、故障记录等,还应包括设备位置和缆线走向等内容。
2  管理系统配置原则
    上述管理内容的实施,将给今后布线工程维护和管理带来很大的方便,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特别是较为复杂的综合布线系统,如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其效果将十分明显。目前,市场上已有商用的管理软件可供选用。
    综合布线的各种配线设备,应用色标区分干线缆线、配线缆线或设备端点,同时,还应采用标签表明端接区域、物理位置、编号、容量、规格等,以便维护人员在现场一目了然地加以识别。
    在每个配线区实现线路管理的方式是在各色标区域之间按应用的要求,采用跳线连接。色标用来区分配线设备的性质,分别由按性质划分的配线模块组成,且按垂直或水平结构进行排列。
    综合布线系统使用的标签可采用粘贴型和插入型。电线和光缆的两端应采用不易脱落和磨损的不干胶条标明相同的编号。目前,市场上已有配套的打印机和标签纸供应。
    电子配线设备目前应用的技术有多种,在工程设计中应考虑到电子配线设备的功能,在管理范围、组网方式、管理软件、工程投资等方面合理地加以选用。
2.1  配线管理连接模型
    不论是数据,还是语音都存在两种配线方式,配线设计分为互连(Inter-connect)和交连(Cross-connect)两种配线方式,对应在布线设计阶段需要考虑配线架的单端和双端设计。
    下面的图例详细的描述了从设备(例如,网络集线器和交换机,楼宇自控系统控制器等)到工作区的水平信道连接情况。该图显示了TIA 568B和IS0/IEC 11801标准,给出了连接配置方式。
    布线段的定义如下:
    a.设备电缆;
    b.交连(跳线);
    c.水平缆线;
    d.集合点(CP)到电信插座(TO)的电缆;
    e.工作区设备缆线。
    标准定义的水平信道模型如图1~图3所示(图中的CP集合点为任选设备,但在CP处不存在跳线管理功能)。
    信道模型1:网络设备经过配线模块交连到信息插座。
图1  配线模块交连方式1
信道模型2:网络设备经过配线模块交连至集合点,再延伸到信息插座。
图2  配线模块交连方式2
信道模型3:网络设备经过设备缆线至配线模块互连至集合点,再延伸到信息插座。
图3  配线模块互连方式
配线模块采用交连方式可以使得管理集中化。这样,当布线系统在切换配线的时候,只需要在两配线架端口上进行跳接,不需要经常直接去插拔设备的端口,增加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可以使跳线的管理集中化,易于控制跳接过程,从而提高管理效率,交连的方式会在数据中心中有更多应用。
2.2  管理方案设计
    管理设计方案中对于管理场地可以考虑两种方式:单点管理和双点管理。交连区的结构取决于位置,系统布线规范和选用的硬件可以由用户或技术人员进行线路管理。
    (1)单点管理
    单点管理(如图4所示):仅在设备间采用一个可以单独管理的交叉点。设备间中的交换机直接连到工作区信息插座,或者连接在电信间配线交叉点上。如不设置电信间,第二个交叉点可以安装在用户房间内的墙壁上。在单点管理中,线路的管理只在设备间通过跳线进行,在另一端的跳线连接是永久或半永久的,另一端不必进行日常的线路管理。
图4  单点管理单交连方式
(2)双点管理
    如果建筑物规模不大,管理点就设在大楼的管理中枢(设备间)内,在各楼层的电信间内不做配线管理。当建筑物规模较大时,多采用二级交接方式,设两个管理点,在各楼层的电信间内做配线的管理点。
    双点管理(如图5所示):除了在设备间有一个管理点外,在电信间同时还有第二个交叉连接管理点。
图5  双点管理设计图例
本文出自 “综合布线工作组” 博客,请务必保留此出处http://cteam.blog.51cto.com/358485/197552
本文出自 51CTO.COM技术博客